快来看!望海公园这些细微变化你发现了吗
欺君罔上网
2025-04-05 12:48:26
这是一种更广泛的生命意义上的不忍之心,有了这种不忍之心,在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上就会有一种道德意识、道德义务。
对不可言说者的言说,当然不是从正面去说,而是从负面去说,但是从负面去说也是一种言说,而且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正面言说。也不像另一些人所说,只是换汤不换药,仍然讲宋明理学那一套。
自然界始终是被认识被控制被掠夺的对象。所谓现代哲学,可说是以逻辑分析为特征的理性哲学。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贯的,但其表现形态是不同的。这种和谐统一是从存在意义上说的,不是从认识意义上说的,但从境界上说,又是存在和认识的统一。他多次强调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是与此有关的。
到了这种境界,才是人的最高的安身立命之地。这样的人,不只是社会的人,而且是宇宙的人。理虽然具有客观意义、本体论意义,但是必须落实到性上,才能说明其实质意义,也就是说,程颢和宋明儒家所倡导的理学,本质上是性理之学,只有从性上去理解理,理的意义才能显露出来,而性和生是不能分开的。
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人是天地之心,能实现仁性,并推之于万物。这样的人就是忍心无恩之人,当然谈不上万物一体之仁。从形而上的先验的超越的层面上说,仁和人生而静以上之性一样不可说,因此,他认为仁至难言。生理必须落实到性上,才能实现其意义。
更具体地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指形体生命的一体,还是形而上的本源意义上的一体? 这是理学中的一个理论问题。如果说程颢哲学是一种人文主义,那么,这种人文主义同其他儒家一样,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前提的,换句话说,是不能离开自然界而谈论所谓人的主体性的。
……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14]生之谓性之生字与生理之生字有内在的关系,前者由后者而来。自然界的这种内在价值必然实现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本质,这就是性,而且从本源上说,性是善的,这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生生之理是向着一个目的进行的,这个目的就是善,人则是这一目的的实现者。这是一本之学的根本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人则无以见天地。岂有人为虮虱而生耶?一说,禽兽待人而生,杀之则不仁,此说亦不然。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医学上,人如果失去了知觉痛痒,手足身体就不是自己的了,这就是不仁。
因此我认为,这是主人翁的态度,不是旁观者的态度。其实,在二程特别是程颢哲学中,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静态的逻辑意义是服从动态的流行意义的。
言天是由人来言的,天地之道也是由人来见的,只有在天人关系中言天才是有意义的。但是,人虽然是自然界中的一物,却又有不同于一般物之处,这就是人是天地之心,即自然目的性之所在。
[29]《遗书》卷四,第74页。[20] 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生存者与生存母体的关系,人是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的。天地安有内外,言天地之外,便是不识天地也。后因出入,见林木之佳者,必起计度之心,有语以戒学者,‘心不可有一事。[55]《遗书》卷三,第59页。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出程颢对自然界的尊重,对万物的存在价值的肯定。
这意味着仁的地位被进一步提高了,仁成为德性的全部内容,其他诸德只是仁德的表现。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人与万物,绝不意味着放弃人的责任、降低人的地位。
人虽然能推,但必有可推之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平等地对待万物,正确地看待人自己,即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
认识到鸟兽草木也有知觉,这比那种认为动物只有本能而植物连动物的本能都没有的说法要正确、高明得多。他在解释《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时说: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
自然界是一生命体,充满了生命活力,人类应当认真体会。首先,这一著名学说说明了生命整体论的观点。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今五官不修,六府不治,用之无节,取之不时。
仁学正是打通天人、内外的实践之学,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哲学。后来的王阳明,便接受了这个观点论述良知。
[42] 已成为人们解读儒家仁学的重要依据。孔子已有爱物的思想,但是没有明确表述出来。
[34]《遗书》卷十一,第120页。在现实层面,所谓生,不只是理,还有气,只有在气的作用下才有生,人与物没有例外。
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11]。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值得指出的是,程颢承认恶也是性,恶之所以是性,正是从生之谓性即具体人性着眼的,如水之流,故有清浊,因此对于人之成性而言,需要有澄治之功。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具有精神性的功能、作用,绝不是没有生命的、死亡了的物质世界,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程有泛神论思想,也未尝不可。
这个会字很重要,会者体会、意会之义。[5] 一方面,道是形而上者,阴阳是形而下者,二者要截得分明。
还因为仁究竟是普遍的超越的还是心理的、经验的这一类问题。[21]《遗书》卷二下,第54页。
从解释学上说,这显然是视界的进一步扩大。其性之全体,不是别的,就是仁。